4月2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五位文物保护领域的代表围绕“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主题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见面会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夏格旺堆、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王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馆员刘汉兴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向中外记者分享了他们在文博一线多年工作中以匠心守瑰宝、用担当铸文脉的赤诚情怀。
这五名文物工作者,有的扎根雪域高原近三十载,以考古新发现,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有的深耕世界文化遗产地二十余年,在日复一日的讲解与创新弘扬中,让古老遗产焕发出时代活力;有的默默坚守长城保护一线,以朴素的情感和坚守,诠释文物保护的意义;有的长期奋战在文物普查一线,用脚步丈量大地,为摸清文物家底披星戴月;有的投身文物援外工作,让中国智慧走向世界舞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从参与西藏博物馆开馆陈列设计到主持雪域高原多处遗址考古发掘,夏格旺堆深情讲述了在西藏从事文物工作28年的难忘经历以及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所作的努力,展现了西藏实施重大考古项目以来取得的突破性成绩,为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可信的佐证。20多年来,宋淑霞一直从事敦煌文化弘扬工作,她以自身经历为例,分享了为科学平衡文物保护与开放的关系,守护文明瑰宝所作的探索,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用情用心讲好敦煌故事的心路历程。来自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长城守护员刘红岩从小在长城边长大,她讲述了如何从小受长城守护员舅舅的影响,从普通村民接力成为长城守护员的感人故事,每日巡查长城的“苦差事”在她看来只要能够保护长城,多辛苦都是值得的。亲历两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王龙分享了“三普”期间徒步丈量坎儿井、与村民共同守护文化遗产的感人故事,讲述了“四普”中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的经历,他深切感受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升级与新时代文物工作理念的革新。作为一名文物保护研究人员,刘汉兴长期投身文物援外工作,参与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项目,他详细介绍了援外文物保护工程如何以普惠大众、提升当地群众幸福感、促进民心相通为目标,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生动实践。
文物筑牢文明之基,文物传承文明根脉,文物事业发展的一项项成就背后,无不凝结着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以及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智慧与坚守。正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文保工作者,以青灯黄卷的执着、精益求精的追求,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践行着守护历史根脉、传承文明薪火的责任与担当。